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American Sniper/美國狙擊手】&查理週刊、危機倒數

政治正確是這兩年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寫照,亞果出任務(ARGO)、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再往前推一點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就是拿弓箭拆炸彈那個、衝擊效應(Crash)、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多少反映出當時國際情勢的走向,如果再放大到入圍影片那更是不勝枚舉。


回到在2015年初上映的美國狙擊手,簡單的話可以從世界警察的美國英雄主義出發,美國人何得何能可以踏進你家幫你打壞人("他所謂"的壞人)然後兩袖清風的拂塵而去呢?賠錢的生意誰會做阿,況且還要賠上鮮血。這樣的脈絡分析網路上依然很多(現在寫影評的專家實在很多,同時又有很多面向),所以我就不從這邊去討論了。

過去危機倒數跟00:30凌晨密令在討論伊拉克戰爭和刺殺賓拉登時,經由拆彈小組和女探員的心境轉換,時間軸可以是單一任務也可以是長達十年,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戰爭對一個人的改變,但不是透過歌功頌德式的替電影畫下句點。或許因為美國狙擊手是傳記電影,為了尊重與符合現實讓Chris Kyle(Bradley Cooper飾)在片尾時有一種英雄隕落的形象,對我而言,本片的沈重僅在無聲的工作人員字幕上的時候才或多或少感受到,轉化成反戰的情緒。

 Kathryn Bigelow執導的兩片則很容易隨著Jeremy Renner和Jessica Chastain的表演感受到波動與戰爭催化一個人的無情。Bradley Cooper絕大多數的時間給人病態的英雄心態,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他在享受戰爭給予他的合法殺人權,其中為人的憐憫之心僅在透過狙擊鏡瞄準小孩子上感受到扣下扳機對他的煎熬。在回到美國本土時,重新回到平靜生活的煎熬些許的感受到戰爭對他的影響,可是這點跟他同袍弟兄的相處上又給人很衝突的感覺,舉例來說遇到他弟弟時兩個人那種反差,加上略帶戲謔的傳奇稱呼,給人很拉扯的感覺。

美國狙擊手的仍是值得一看的好片,可以把焦點放在Bradley Cooper的演技,其他值得之處我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了。



回到政治正確,自由之心和絕殺令在談論黑奴;衝擊效應、藥命俱樂部和自由大道在談對弱勢的歧視;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和慕尼黑在談國際情勢。這裡就很難抓出美國狙擊手的命題,講到這個就會覺得亞果出任務一樣是命題很模糊,但是給人一種似是若非的政治取向,偏偏很合學院口味。電影娛樂也是一種媒體,他可以左右觀影人的走向,名嘴出任務用詼諧的口吻讓人們討厭北韓,超級戰艦用寫實的武器與外星人鼓勵人們入伍(還有正妹),這樣看來美國狙擊手的高度其實沒有那麼高,簡單的就是在正確的時間上的正確的電影。

從去年底的查理週刊到ISIS可怕的伊斯蘭國,國際上偏激的人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動輒影響四十餘國的政治態度,也因此讓各國的政治家們可以利用各種恐怖份子的言論、動作來確保自己政治實力得以展現與持續。恐怖份子絕對是相對而言,如同維基百科條目上的警語。


不談多數人對查理週刊事件的言論自由議題,對恐怖份子而言,強國之間的政治角力、自然環境的資源經濟才是迫使他們出現的主要原因吧。那些組織團體的領導者定是在當地人民生活難以溫飽下才產生出的產物,絕對不可能是吃飽太閒才去襲擊其他人。這樣的因果關係才是國際組織間該深切檢討的議題,如何合理的把全世界的資源再分配,讓貧窮與飢餓得以消失,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方式。現今的國際強權怎麼可能是這樣想中東地區甚至是遠東地區的我們,回到國際強權,這又好像都是西方人的事,講到這,對國際而言,我們也是迷途小熊。

【Chef/五星主廚快餐車】

鋼鐵人導演Jon Favreau自肥大作Chef是一部談論親子、網路社群與夢想的公路電影,故事結構非常簡單,達斯丁霍夫曼(Dustin Hoffman)飾演的餐廳老闆不希望主廚Carl為了評論家的到來,而冒險選擇不見得會被大眾接受的新菜單,在現實與理想的拉扯下,果不其然得到評論家對他不求新只求安穩的菜色感到可惜,並利用推特等社群工具配合戲劇化的評論在網路瘋傳。Carl在知道之後旋即請兒子幫他創建一個推特帳號,又在不懂使用前提下回推了充滿挑戰意味的留言。想當然耳,老闆怎麼可能會讓主廚把餐廳淪為和評論家的戰場而忽視其他上門的鈔票勒,Carl於是在前妻的刻意安排下,和小孩與二廚開著餐車從佛羅里達回到加利福尼亞的故事。


簡單易懂的小品故事喬妙把父子的世代差距利用推特、臉書、1 Second Everyday等app重新串連在一起。網路社群在現代社會儼然成為決定他人生死的超黏標籤,而且自己不能撕下來,每個人成名的15分鐘決定了這個社會怎麼看你,但這火花來的快去的也快,絢爛之後留下的仍只有自己。



本片好看的點如下:
1.Carl的床伴跟前妻,為什麼都是這麼正的人呢?一個胖嘟嘟的廚師交到的女朋友都這麼辣我們要怎麼辦QQ。
2.漂亮的公路風光,從邁阿密、德州、紐奧良到洛杉磯,餐車落腳的之處都非常有當地的味道,當然著名地標也是不容錯過。
3.南美音樂,從Carl開始吃道地古巴三明治開始,節奏愉悅的配樂讓人身歷其境。
4.美味的食物,無論是餐廳裡擺盤美麗精緻食物、家裡隨性的義大利麵和三明治、道理的烤肉跟古巴三明治,都拍的很有特色,嚴禁晚上九點之後觀賞。
5.父子間的傳承,單純只是為了預防以後跟孩子的相處。

最後,最重要的是為了夢想實現自我的積極作為最讓人激賞,Carl為了料理付出的心血電影中沒有提到,但是看到他為了自己的料理上市場,還會因為過度投入工作忽略了跟小孩的約定,這也可以推測出Scarlett Johansson和Sofía Vergara為什麼會喜歡上Carl了,認真的男人最帥。只有自己全心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豐美的收穫。


聽到這音樂,是不是都要搖起來了(扭)

註:1 Second Everyday的介紹Chef官方網站,配色很舒服。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鳥人/BIRDMAN】

衝擊小金人的鳥人從放出卡司到釋出多個片段無不吸引眾人的目光,特別是故事設定和真實世界的演員多有相關,許多影評都點出過去飾演提姆波頓版蝙蝠俠的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飾演被時代淘汰的過氣演員、跟精靈公主有過一段感情無敵浩克的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飾演只能在舞台上飾演自己的大頭症演員,兩位舞台上的主要演員扮演如此貼近自身形象的角色,真正達到人生如戲的最高境界。在這裡不免有一點小疑問,如果這演員出演都是因為導演覺得跟他們給社會觀感跟角色設定一樣,是否代表演員也對自身現況感到認同?有人會自己覺得我自己過氣了,所以我來演一個過氣的角色這樣的邏輯不覺得很妙嗎?或許因為導演真的太有才,能夠讓這些演員認同這部作品的涵意也不無可能,畢竟演員決定出演背後一定有很多因素。無論如何,讓BIRDMAN可以討論的空間變得更深、更廣。


最初預告看到米高基頓戴著假髮與鬍子,透過長鏡頭走到舞台敲門,我還以為是喬許布洛林(Josh Brolin),但我一心期待艾瑪史東(Emma Stone)跟娜歐蜜華森(Naomi Watts),對米高基頓長怎樣一點也不在意,因為這樣反倒在觀影時驚呼原來他已經這麼老了,回想起小時候看蝙蝠俠那樣打扮帥氣、不苟言笑的記憶過分衝突,一瞬間就中了導演的招。去年以地心引力得到奧斯卡認證的Emmanuel Lubezki在之前釋出影像中,就已經讓人折服其高超的運鏡,果真在電影中不斷用長鏡頭把緊湊的故事疏理的井然有序,使觀眾很好閱讀整個故事。在進電影院前我就先聽原聲帶,完全不覺得以爵士鼓為主體的配樂怎麼表現出電影的張力,畢竟旋律性較不足,但配合這部電影完全恰如其分。以百老匯劇場為故事背景、大量的對白、神奇的長鏡頭配上節奏性的鼓聲,每一個拍點就是電影要告訴觀眾的句子,好看好聽又好玩的電影。


進入心得本文,網路上太多五花八門的評論,我自己對電影的詮釋是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名,追求被注目的感覺,當艾瑪史東跟米高基頓解釋社群的那段就是最好的解釋,我們都在尋找自己的獨特性,並且希冀被他人看見,即便我們有三個自我也無所謂。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囚錮自己的那些枷鎖,無論是來自過去、未來或是現在都有許多考驗在等著面對。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改變帶來大量的資訊,受限於每天仍只有24小時的影響,很多事都變得過於速食,所以我們會變得很困惑,有點無以適從,只有自己能救贖自己。片尾,艾瑪史東望向天際前,米高基頓褪去紗布走向窗外選擇自己的路就是最完美的句點。



鳥人真的很好看,是一部就算不做任何功課都很具藝術娛樂性的電影,十分無誤。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死神的浮力/伊坂幸太郎】

很遺憾的沒有搶到作者親簽版,但是這本死神續作極度具有閱讀價值,和前些日子東野「空洞的十字架」碰巧都碰觸到死刑的議題,但可能是這兩個作者都太大眾了,在問題的描述上有點輕描淡寫,隔靴搔癢的結果就成為了娛樂小說了。

死神千葉依然跟前作一樣,擁有雨男特質的死神會跟在觀察目標旁七日,用短短的七天來替一個人的一生決定休止符的劃下與否。故事就在殺害小孩的兇手,本城宣布無罪判決的那一天開始說起,故事簡介一樣簡單複製貼上

一年前,山野邊年僅10歲的幼女慘遭殺害,他已掌握證據並認定兇手正是鄰居本城崇,但因本城崇行兇前做好縝密規劃,在法庭上成功推翻山野邊手中所有證據,在一審時脫罪。無法在體制內獲得正義的山野邊決定不再上訴,決心賭上一切代價,偕同妻子親手制裁殺人兇手。
  正當山野邊夫婦展開謀殺本城崇計畫之際,死神千葉被委派到凡間仲裁山野邊遼的生死,並且加入山野邊的復仇計畫。被死神盯上的復仇者,是否能順利了結心願,為愛女報仇?與此同時,本城崇也被另一名死神盯上,狠心殺害無辜女童的他,是否也將會得到應有的制裁?
  置生死於度外的復仇者、逍遙法外的喪心罪人,為期七日,死神將如何執行這場生死裁判?而消逝的生命如何能償還?恨之入骨的仇恨如何能抵銷?」

在這裡先分享我會注意的日本作家,東野圭吾跟宮部美幸之前已經分享過,再來我會留意的就是伊坂幸太郎跟石原衣良,最後則是很硬的山崎豐子。我涉獵的作者不多,就上述幾個作者的作品我會特別注意。回到伊坂幸太郎來,上一部「夜之國的庫帕」我到現在還沒有看完,當時我覺得這個作者開始走鐘了,寫一些奇奇怪怪的主題,要推理不推理、要奇幻不奇幻,實在很擔心他寫不出過去那種娛樂性與推理並重的小說,雖說不是本格推理。但是在這本備受矚目的續作裡,又可以看到過去那種驚嘆連連的敘事手法,每一個出現的角色或者是唐突的對話,在故事的尾聲都會發揮作用,彷彿嘲笑讀者這一步他早就設好等著我們自投羅網的驚訝。

說到這個就會讓人想到諾蘭的頂尖對決,當我用自以為的邏輯去解釋電影故事的同時,一幕幕解說都讓我讚嘆不已,如同貪食蛇般的設定讓故事充滿戲劇張力,把讀者耍的團團轉。而結局的走向亦回到千葉最初的人物設定,不同於皆大歡喜的故事手法反而讓人可以深刻思考出口的方向並不是只有那一條路。

再回到殺人犯獲判無罪的議題,被害者在沒有什麼值得失去的前提下,展開了以命換命的復仇計畫,這跟廢死的主張不甚衝突,一樣都是死刑的判罰在國家權力的展現與被害者自我意志的體現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組合。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處理方式左右了社會與我們自身的觀感,人會同情被害者的心理困境,但同時也嚴苛的檢視法治機關的法條解釋,這點在書中支持被害者的送餐員與幫助加害者的詭異攝影師可見一斑。當受害者不是自己時,我們會透過各種二手訊息去解讀及詮釋,與真實脫勾的情形下,保守不改變成了保護自己的最佳武器。相較之下,作者雖讓兇手繼續活下去二十年,但是卻是生不如死的在水中度過餘生,這樣你說伊坂是相信執法單位的判決還是憧憬山野邊夫婦兩人對兇手的追討?

本書的娛樂性極高,同時因長篇關係,小說的角色極為立體,可以很容易的投入各個角色的心境,在閱讀的同時加上一點對加害者判罰的思考,這本書就會像是在伊坂書中流竄的音樂,充滿韻味又值得討論。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空洞的十字架/東野圭吾】


在東野圭吾跟宮部美幸之間過去難以分辨自己究竟比較喜歡何種寫作風格,直到這本空洞的十字架,才開始發現東野的敘事貼近人性,內容亦較具戲劇性,同時與時俱進的故事題材更讓東野的作品不斷的被翻拍,加上量多質優的產量,讓東野圭吾四個字儼然成為推理小說的金字招牌。這倒也不是說宮部美幸的作品不具娛樂性,她的作品除推理外,還有奇幻跟時代的走線,對於不熟悉日本文化的我,在閱讀上確實較難以獲得共鳴(如糊塗蟲、江戶幻色曆),當然也不乏好作品,如「模仿犯」就是相當經典的作品。

回到空洞的十字架,出版商的宣傳以死刑存廢為出發點(http://youtu.be/PEdBCmZlvZc),故事的開端就敘述著愛女遭到殺害後,父母對司法的判決感到無力,而後覺得人生失去目標,夫妻倆人走向不同道路,卻又在一次的不幸下,不得不正視殺人這件事所需遭受的懲罰,但這判決到底是處罰誰呢?看這樣的敘述或許會認為這是從各個面向討論死刑存廢的沈重小說,但故事的發展仍然不出東野圭吾一貫的「愛」走向。

拿來當做對比的三件殺人案件建立在不同的出發點,除了起初竊盜殺人的案子外,為了保護女兒的父親與無力扶養嬰兒的年輕人,殺人的起因有很明顯的道德落差。加上容易腦補的小說,會讓讀者缺乏對案件的客觀性,正因人是有感情的,不同於機器對是非的判斷,你可能會很愛這個人卻深惡痛絕他所做的一切。在人性的前提下,天平早已傾斜,對於角色的好惡變成了砝碼隨自己的判斷放在不同的兩邊。

所以單純拿死刑在整本小說上討論我覺得並不正確,應該僅止於第一個竊盜殺人案去分析,殺了小女孩的犯人是在假釋期間再犯,前次犯罪就因為殺人入獄,在法庭的判決上如同一般預料,法官考量犯人的悔意、犯意等,決定判決何種刑罰。就是在這樣的SOP下,裁判時並不會考量到犯人如果有悔意,是建立在想要獲得輕判還是真的對自己的犯行感到懺悔,更何況是犯罪意圖,犯罪意圖很有可能只是場說故事比賽,當然我不是相關行業,不知道實際情形下,律師、法官、犯人、檢察官等是否可以清楚分辨案件中的種種環節,但是很明顯的,死刑是遭受殺害的遺族能要求犯人贖罪的最大判罰。




我節錄這段文字『只要殺人就判處死刑----這麼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這個兇手再也無法殺其他人』,過去我對犯罪者的心態就跟奇樂一樣,認為那些做了「壞事」,明確的定義是不被現階段社會多數人所允許的事(ps:指涉這些名詞避免被戰)。覺得這類人對社會並沒有幫助,不該跟我們分享地球上的資源,但到底誰有這樣的權力可以對人類加以評斷?當奇樂為了自以為的正義殺掉自己的父親、L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他是否也是做了壞事?在法律制度上,是社會制度建立了我們的角色,但沒有人可以有權力去剝奪生命,這也是廢死聯盟可以說服我的最重要一點,但是有誰可以合理的去對犯行者加以懲罰呢?

沒有人可以剝奪人存活的權力,但是可以剝奪自由?可以剝奪財富?剝奪公民權?有時候也會覺得既然不能剝奪生命,那為什麼可以把人終身關在牢籠中,對於受到懲戒的犯人,活下來是因為期待出獄嗎?那獲判無期徒刑的犯人呢?讓他們活下去的動力是什麼?如果是家人,當初他可能也因為一時衝動毀了別人的家庭,他自己會覺得公平嗎?太多太多的疑問可以去討論,如果廢死,是不是只是讓這個人活久一點,在道德上取得高位呢?

在提出這麼多疑問後,我覺得對於殺人的人,如果有遺族便可對犯人施加報復,簡單說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概念,對兩方面的人是否都很公平,只要把人看做是資產去判罰就可以省去很多道德高帽的議題。當然,這只是我的想法。總的而言,這本書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看性,加上小說封面跟書皮的設計,讓這本書增添幾分質感,推薦。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Begin Again/曼哈頓戀習曲】

神作Once導演新作,Begin Again終於在台灣上映了,早在2014年中,北美等地區已陸續上檔,向來搶先全球上映的台灣或許只是票房大作試水溫的試點,獨立製作、音樂類別、獎季作品只能排到農曆年前的檔期吧,並竟很多電影在台灣是需要奧斯卡加持才會有票房進帳,說到這,我好期待鳥人阿!

雖然我沒有看過Once,但是原聲帶不知道聽多少次了,記得有一次到咖啡店喝咖啡,店裡的音樂正在播Falling Slowly,我還跟老闆說剛剛騎車到你這兒的時候,耳機正在播放這首曲子,這張專輯真的很好聽,大推薦!打到這不免想說,提到Glen的聲線就會想到(真愛找回來/August Rush)裡的歌曲,都是富有磁性的聲音,唱到人的心坎裡兒去。


整個故事從兩個失意的人,在酒吧裡的相遇開始說起,Keira Knightley跟著故意裝俗氣的男朋友Adam Levine因為走紅到了大蘋果打拼,他們不只是男女朋友其實還是音樂上的夥伴,很八股的Adam在走紅之後一定要劈腿一下,Keira毅然決然的到過去的團員家去暫住。Mark Ruffalo則是在妻子失敗的戴綠帽下,加上覺得自己當初喜歡的音樂已經跟事業夥伴大異其趣,理所當然的跟女兒漸行漸遠。片名應該是指這兩個人找到當初自己熱愛音樂的原點,重新再來過才是,跟曼哈頓戀習曲一點關係都沒有阿!

劇情就不多說了,這部電影最讓我有共鳴的地方是一個人的個性可以從播放清單知道,平常自己隨意聽著排行榜歌曲的時候,聽到喜歡的音樂按個+,久而久之不知道累積多少類型的歌曲,自以為隨性加入的歌曲沒想到Spotify有天跑出幫使用者配置的播放清單,一聽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喜好早就被軟體看的一清二楚,更何況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電影中的歌曲伴隨著兩個人的感情因素起伏,從Lost Stars、Like a Fool到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無論是放下還是重新來過,只要願意都可以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去嘗試或努力。

Mark跟
Keira在路口坐著的時候說音樂可以讓平凡的場景變得美好、有記憶點,這不就是音樂的神奇的地方嗎?它就像是生活的調味料,點綴著我們的情緒,陪伴著我們度過高低起伏,更多時候就像個導師,引領著我們前進。只要持之以恆,總有一天,屬於我們發光的時刻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