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小結我的2016】


去年有Spotify幫我量化一整年,今年沒有了這個小幫手,讓我要用自己的頭腦回顧這一年蠻難的。這篇文的重點應該是擺在想要大推的兩部迷你劇集,但是為了吊一下大家的胃口,等到回顧完畢後,再來分享到底是哪兩部會是我今年的首推呢?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台中彩虹城/stand up for love】


2016/12/17 @台中市民廣場

2016年初,一個新的政權上路,人們對她充滿期許,覺得一切好像都會不一樣了,畢竟在來時之路,她彎著腰聆聽著許多人的聲音,也立下了許多承諾,於是我們一起努力讓社會有那麼一個機會變得不一樣。不知不覺到了年末,期待的改變來的似乎沒有那麼快,我們並不躁進,可是事情好像沒那麼單純。一個又一個的「但是」讓我們明白,沒有人有責任去對我們的未來負責,能夠站出來的只有你和我,大破大立的英雄主義即便不會到來,風雨同行的你我仍在。我在台中彩虹城,與你一起支持我們所期待的愛。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La La Land/樂來越愛你】-夢想是屬於堅持的人


La La Land的中文片名實在讓我意義不明,但是要如何適切的用中文表達有複數含意的字,我自己也是有點想破頭,比方說「愛在洛城」還是「星夢之城」,自己都覺得爛透了,取名字這種工作還是留給算命仙吧。早在威尼斯影展前,IMDb已經看的到製作訊息的時候,就急忙把它加入待看列表,原因無他,Emma跟Ryan可以說是我最最最最喜歡的演員之一,根本不用想就一定會進戲院看的作品。之前寫過好多有關他們兩個人作品的文章,在這裡就不要爬那些歷史故事,進入心得本文。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前言】

這兩年的時間,人生開始有了些質的改變,自從許諾成為一個文青後,對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有莫名的責任。似乎有編輯在催促我記錄下此時此刻,但是更像是大學老師提醒著我下禮拜三前交出今天上課的筆記,12號字,1.5倍行高,一張A4紙寫滿。姑且不論文青的定義為何?這段日子下來,其實不完全理解自己不足的地方,只知道覺得不夠,可是前方的道路其實還蠻晦暗的。日前在記錄一場演唱會的感想時提到,自己對於夢想失去了想像的能力,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在這種時候,會開始回想截至目前為止,有沒有哪些時刻,或哪些話語是能推動自己前進,過了這坎、過了那關。

就從今天讀的詩集開始說起吧,昭淵是我高中社團的學長。回憶起高中社團生涯,最讓我興奮的不是自己當幹部的那年,而是在台下看著學長姊們奮力演出的小高一。高中和國中有很大的不一樣,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很多很厲害的人,要仔細描述哪裡厲害倒也不是,比較客觀的說法應該是許多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同時也會在合適的時間使用,如果不是很厲害也會有方法讓自己可以達到一定的水準。一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當時高二的學長姊在各方面都厲害到難以企及,特別是在活動演出上,如果說那影響了我的人生,我想並不為過。

今天在讀昭淵的新書「緩慢的影子」,聽著晨曦光廊「遺失的人間童話(上)」,點著Jo Malone「青檸羅勒與柑橘」,沒讀幾首詩就開始進入了自我探索的世界。想像著許多可能與不可能,特別是這種不像是散文,又充滿流水帳文字的奇妙體裁,試圖創造不像是一般日記,卻又上不去檯面的細碎畫面。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這樣,在某種情境下很想要去產出些什麼?或許是文字、音樂、照片等等,我自己會假性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去營造一個畫面,有點像是Photoshop的畫布版本,這是一種連想像都想要高科技的奇妙概念。在這塊布上,上色跟圖層一樣,是一步接著一步去補足,隨著心情與節奏的拍點,在畫裡長了一棵樹、生了一隻貓。

今天我看到的是在一片漆黑裡,在一張古典四角書桌,只有兩個抽屜,沒有落地邊櫃的設計,抽屜絕對是有秘密機關。在書桌上頭燭光投射出坐在桌前的我,我梳著油頭、拿著筆,桌上卻沒有紙,問題不是從何下手,而是該往哪走?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Hacksaw Ridge/鋼鐵英雄】-紀念因為信念讓我流淚的這年那刻


Hacksaw Ridge,鋼鋸山脊可以用鋼鐵英雄這般需要靠跟奶油獅一樣的超能力翻譯名,成功通過國外片商與製作方的認可上到了院線,應該十三億人都驚呆了。片名需要高超聯想才能理解,故事則不需要多大的聯想,只要你有足夠的同理心就可以看出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意念。說歸說,我們身邊依然存在著許多無法換個角度、換個心態去理解和自己一樣的人,也是因如此,想以這部電影做為在2016年12月,台灣島上為了爭取婚姻平權一個小小的註記。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José González】-是目標還是過程在激勵著自己,又還是放空了自己?


2013年的電影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白日夢冒險王),把夢想跟旅遊、探索世界放在一起,好像自我必須透過旅遊去實現,電影中出現的冰島(Iceland)、格陵蘭(Greebland),其自然美景跟講述夢想這類心理層面的概念相結合下,高度立刻建立起來,那種值得追尋的價值無不鼓勵著自己往外走去。但是,我們追尋的是目標還是過程,這段路程上是富足還是匱乏?在邁入而立之年的此刻,讓人很是困惑。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孤獨的力量/齋藤孝】-孤獨不會有力量,只會讓自己找到力量

2007年應該是我人生中,多數興趣都有好結果的一年。統一獅該年總冠軍,07統一剛好是當打之年,在當時的BBO裡頭用起來算是有幾隻砲的中等球隊,特別是簡單好組易上手;再者,法拉利車手Kimi於最後一站巴西站,和當時持續領先的Hamilton賽到最後一場才分出勝負,完全戲劇化的比賽過程,最終讓Kimi拿到生涯唯一一次世界冠軍;曼聯在2007拿到英超、歐冠的雙冠王,才剛開始看足球的我,就從近代曼聯最顛峰的時候,一路看著他走下坡。此外,那一年我看了52本書,總共兩萬多頁,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能夠生出這麼多時間做這麼多事,此後再也沒有機會感受到如此順遂的人生狀態。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October/2016.10】-啪的,一股腦兒的,全都來了

今年十月非常非常的充實,在蠻多方面都發生了一些有趣且值得分享的事,或許會好奇怎麼不要逐篇討論?大抵上就兩個理由,一個是對自己交代不過去,我理想中值得分享的事物是有自己的標準,無非在字數與內容上需要達到一個程度,這樣的分享才會有意義,特別是對自己交代的過去。這絕對不會是隨便寫寫就可以完成的東西,朋友們別用戲謔的口氣叫我寫文了,寫東西這件事到頭來最重要的觀眾還是我自己;第二則是我思想困乏了,對比去年,發文頻率很明顯的下降了,類別也少了些輕鬆軟質的文,如果要形容跟昨晚岑寧兒自己說到,過去可以等稻穗飽滿才採集的狀況不再,只要看到點成果就急於收割,這在我自己身上也是如此。比方說,院線強檔總是想要在上映日就生出影評,到底自己有多少水自己最為了解。我的文字就這些了,卡住了、前進不了。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推理文學講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如何透過分享去自我實現呢?


四個多月前還在準備推理文學講堂的主要講師、客座講師等等,前幾天我們卻有了第一次作品的分享會。用推理文學來當做好民思塾的契機,主要是因為自己蠻喜歡推理小說的,以及從推理小說作為一個公共性議題的討論,相對其他主題好著手,所以就這樣掀起了序幕。說來有趣,在找尋講師的時候我是透過博客來上,寫推薦函的作家開始下手,第一個篩選的條件就是台中人,鎖定的何敬堯老師剛好也在「想想」開課,於是推理文學講堂的雛形大致底定,也就有了這段時間的想法。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埔里蔬菜行/建國市場】


台中人的共同記憶,建國市場搬家了。或許你讀過報導者裡所討論的建國市場,還是媒體類似官方文宣的新聞,又可能是一些田調側拍,無論是從文化面還是政治面去探討,建國市場定是個史料豐富,充滿人情風味的台灣在地縮影。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位在建國市場裡一個遠看像是咖啡廳,仔細一瞧會發現居然是一間蔬菜攤,「埔里蔬菜行」。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海的彼端/After Spring,the Tamaki Family...】


「笑って」玉木婆婆在八八米壽那天穿著女兒準備的華美衣裳,在攝影棚裡拍照時,女兒們此起彼落的說著,玉木婆婆則是一邊笑著,一邊聽從攝影師的指示,快門聲此起彼落,畫面逐漸轉到壽宴會場。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無臉之城/紀昭君】-直視邪惡的本質

能有機會看昭君的書,真的是我很大的榮幸,因為好民文化行動推理文學講堂的關係,所以有機會在課堂上認識到昭君,進而碰觸到這充滿畫面、情緒甚至帶有點味道的作品。作為一個作家的處女作,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很貪心的想要把她所經營出的世界告訴讀者,或者是把文字當做畫筆,故事場景、角色心態都一併迸出,讀者不用過份猜測情節,可以跟著作家架設好的鏡頭前進,一步一步探索邪惡本質。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情書/Love Letter】-我們都被回憶所推動、因過去而拉扯


「怖い」。當熊老大問秋葉(豐川悅司飾)還想爬山吧?秋葉是這樣回答的。這部愛情經典作品,我所停留的是在秋葉面對藤井樹因山難死去的陰影,無法回到喜愛的山林,也無法和博子(中山美穗飾)有更進一步關係的註語。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我們的那時此刻/The Moment】-未來我不想缺席


常有人在求婚的時候說「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但你的未來我奉陪到底。」這句話用在這部長113分鐘的紀錄片,我想再也適切不過。這幾年和許多朋友聊到關於社會的議題,很多時候會回到到底你眼中的台灣與現實的台灣,兩者的衝突是如何又如何。很明顯的台灣社會現在處於一個很多存疑的狀態,大家都急著尋求解方,在這樣衝突的狀況下容易出現沒有遠見的決定,在過去這八年我相信大家看到了很多實例。套個近日流行的話題,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電影又是如何呢?這個被稱為第八藝術的神奇螢幕,那些人們稱之為經典的作品,無不反應著當時的社會狀況,或許你會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如何反應社會?這部紀錄片中的詮釋非常到位,小情小愛的電影賣座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精神寄託,以此類推到愛國政令宣導片也是如此。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現在認為是荒誕無稽的故事,著實是當時人們所需要的養分,電影產業也藉此創造出明星、精進出技術等。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比海還深/海よりもまだ深く】-淚水它不自覺的在說再見時流下


去年以「海街日記」拿下諸多大獎的是枝裕和,今年透過「比海還深」讓人們感受到往前進是承載著多麼大的一股能量,在這股力量來自於無法割捨的關係,家人。說來巧妙,想說的話其實在預告片裡頭就可以完全表達,這部電影沒有要告訴我們什麼大道理,很純粹的藉由大螢幕使我們用心去感受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在功利主義至上的資本社會,有多少人可以面對自己的失敗,要經過什麼樣的體悟才能理解自我價值的判定來源?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給我一個家/Please Give Us a Home】-弱勢者必須證明自己是弱勢者才能被政府相信是弱勢者


921大地震是我國中一年級的事了,記得那天夜裡天搖地動,急急忙忙想從家裡跑出去卻發現停電,只能靠鐵鍊拉呀拉著,把鐵捲門伸起。我以為就這樣了,詎料隔天台灣彷彿另外一個世界,有人因此失去了家。「給我一個家」就是從這裡開展的故事。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如果我有個妹妹/Limited Time】-對我來說嘗試性的作為

時間不長,但是為了把這份情緒做完整的收斂,把想對自己說的,還是對妹妹說的記錄下來。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人願意接受我那奇怪的邏輯,願意在不是很熟識的狀況下就試著在一起,聽起來像是學生那般不負責任的愛,但何謂負責的愛呢?我全然理解妳所說到的問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知道如何去愛,甚至何謂愛?這讓我想到前幾天去艾怡良的live
聽到的歌。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Hello Nico/閉上眼睛】-這不是演唱會而是場身心饗宴


就把它稱之為旅程吧,沒有想到那天晚上是對身心靈的一個洗禮,或許主唱宇庭在talking跟簽名的時候都有點ㄎㄧㄤ,完全不影響那晚對我的感想。認識Hello Nico是因為Spotify每週新推薦,「花」的前奏一下,就徹底收服我成為粉絲。聽完當下立刻開始爬這首歌的創作背景,還有專輯哪裡買,詎料一定要在live現場才有機會買到實體專輯(現在我知道有些地方有舖貨)。這都不是重點,上半年官方臉書要歌迷留下時間,我就開始期待那一刻的到來。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五月天/JUST ROCK IT 2016 就是演唱會高雄無限放大版】-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說來奇妙,從國中和同學一起拿著掃把和垃圾桶扮演五月天到現在,十七八年過去了,這是我第一次看五月天的演唱會。彷彿一個在網路上很熟很熟的朋友,在多年以後的第一次見面,那感覺其實是平淡的,是需要找元素去貼近的。回想起高中有次在水利大樓排隊簽名,五月天說今天來多少就簽多少,但是因為必須趕火車回家,不得不請住在學校宿舍的同學出來幫我排,那張CD現在還是乖乖的躺在櫃子裡。我沒有五月天的所有專輯,但是我記得第二張人生海海在借給親戚後不見了,對於我擁有的不了解,對於失去的卻印象深刻。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流/東山彰良】-可以想見「根」對人是如此重要


這本在2015年獲得直木獎的作品,當時在台灣的電視上獲得些許焦點,原因我猜有二。一是同年芥川賞由搞笑藝人又吉直樹摘下,二是東山彰良其實是台灣人王震緒的筆名,對於媒體來說這樣是否多了幾分報導性,可惜的是我們從來不會從媒體上得到這些作品之所以能獲得文學獎肯定的深度賞析,反倒僅能就替作者貼上各式標籤,從中尋找點閱率。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好民文化行動/好民邸家】-行動者

照片來源:廖家瑞大哥

七月三十一日是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的入厝之日,在大量的情感交疊過後,試圖收斂起人與人之間如絲般的動人旋律。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進擊之路/Fight for Justice】-口號、思想、畫面、音樂拼湊起的公義


七月中旬某天,有幸參加進擊之路上映前,最後一個版本(應該是)的試片活動,導演事前提醒說到座位有限,到了現場才發現,座位有限或許有別的含意。當天在試片場地樓下轉角處的便利商店出來,正要看門牌的時候,發現轉角曾威凱律師的身影,禮貌性的點了個頭(明明就不認識)就尾隨其後,心想應該是一起來試片。果真不錯,抬頭一看發現邱顯智律師跟胡博硯老師就在門口。到了限定六人的電梯時,我才理解或許因為這些「重量級」人物,所以位置「有限」。在進擊的路上,與之並肩的人有多少?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MOZU 劇場版/吶喊正義 電影版】


建議看這篇心得文之前,可以先爬上一次的推薦(按下去有超連結)!推薦的原因大致上都有說過了,導演的運鏡、高水準的配樂、實力派演員的演技、突破以往的格局等,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當然是氣氛的營造,就像是商品銷售般,感覺對了,無論劇情再怎樣不合邏輯,一樣可以自動使觀眾腦補,變成一部合理且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ゆとりですがなにか】-這就是我們這一代身處的社會


鄉民們總愛說台灣人具有奴性,在一個高工時低所得的環境裡,彷彿大家都這樣就一切都沒問題。事實是,這樣龐大且影響到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狀況,絕對不是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其背後結構性的因素是需要政府以至於每個人都必須嚴正面對的議題,無論是從上而下的政令或者是下而上的反動,其目的都是為了讓這個社會更適合人們生存。今年四月日本電視台的日劇「ゆとりですがなにか」(暫譯寬鬆世代又如何)與同樣今年四月立緒出版說明日本社會現象的社會學讀物「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青貧浪潮與家庭崩壞,向下流動的社會來臨!」,同時間引起我極大的注意,特別是兩者談論到的狀況與面對三十歲的我輩而言,無論在工作、婚姻、經濟與生活上,有相當程度的巧合。姑且不論兩國之間對於社會政策的措施、風土民情甚至是經濟水平等,在大方向上我認為有許多層面是重疊的,對於我國的現況相信一定有值得參考的地方。那以下就來談論這本書,簡稱「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Intro../安和橋北】

之前還在用臉書打文章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專輯中的過場與引言」,現在看來真是深度不足,根本只能當做心得文視之。主要只是想表達,我對於專輯中的Intro或者是Interlude都會頗認真聽,試圖投射一些想像在其中,自以為找出樂手想表達的秘密之類的。聽著聽著,這段時間也存了不少的Intro在我的音樂中,但是很可惜的專輯量真的是太大了,有時候隨意聽到一些插曲,卻沒有辦法聽完整張專輯,這個時候,東西來的太容易,旋即失去的可能性也大增。


今天只想分享宋冬野在安和橋北裡頭,最後一首歌曲「Intro..」,在網路上尋找這首曲子背後是否有些故事,卻總是遇到中國網路上無數複製貼上的垃圾資訊,無法查證到曲子後解析的來源到底是誰寫的,也就只剩下那文字給人的想像或感覺吧。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Fix you/Coldplay ep12】-Good Luck


I think i'm sick.「比較」這件事會從心底啃蝕到全身,我確信我病了。那種無地自容的挫折感散佈到全身,是一股純粹的負能量,吞試著我的良善,擊潰了我的希望。難以修復的狀態迫使我更加扭曲,一瞬之光並無法重新組成我的本體,確確實實的崩解了。我想這不是新的傷,它應該是以毒之姿用強有力的頻率扭轉了我,根本性的扭轉我的價值觀。我以為我重新找回自己,事實卻不然,虛構的像不再被撐起,於是我開始毀滅,真真切切的開始毀滅。放棄思考,其實是無法思考,標籤化的自己,再也見不著自己。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X-Men: Apocalypse/X戰警:天啟】


未打字先自首,我真心喜歡Bryan Singer的X-Men,特別是在天啟過後那種感覺反而更強烈。有別於第一戰鋪陳萬磁王跟X教授的「愛恨糾葛」,還是說未來昔日為了票房找了新舊演員合體與古巴飛彈危機的結合,這次利用X-Men故事中最厲害的反派角色,讓萬磁王跟X教授兩者所代表的理念走到一個暫時的終點。值得一提的是魔形女在故事中的轉換,從未來昔日到天啟中的變化,雖說稍嫌唐突,但情感走向卻也因此才得以接受。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再探廢死/今夜趣政治】


昨晚(5/19)到台中好伴聽廢死議題的討論,與其說是闡述廢死這個價值,倒不如說討論死刑存在的必要性,聽起來像是一體兩面、換句話說,但,真的是這樣嗎?講者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李佳玟教授說到,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台灣開始討論廢死議題,一路到現在西元2016年已經過去近20年,社會對廢死議題的觀感,可以從這兩年法務部長羅瑩雪的社會評價窺知一二。法律這東西甚是弔詭,貌似離一般人很遠,但是發生的時候往往使人遍體鱗傷,在正當的社會制度下,我們把各種權力透過許多方式轉嫁給各單位機關。不僅僅是代議制度,審判制度、矯正制度、行政制度都有相關公務人員替我們決策。所以當法院判刑、法務部裁示執行刑罰的同時,我們必須清楚理解,鮮血不只是存在劊子手的手上,這樣一想,嚴謹的思考這個判決體制是人民共同責任。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爆漫王/Bakuman】-友情、努力、勝利

 大場鶇原作、小畑健作畫,兩人絕佳的默契組合,從連續兩部作品「死亡筆記本」和「爆漫王」接連影像化可見一斑。而不只是變成動畫而已,從電視上小螢幕到電影院大螢幕都可以看見其作品,其中評價雖然各有優劣,在此就不加討論了。(內心:電視版本的死亡筆記本根本___作,以下省)。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遠方的鼓聲/雷光夏 ep11】


認真的跟妳說話好了,等清醒的時候在看吧,文字這個系列都會伴隨著一首曲子,今天推薦的是雷光夏:遠方的鼓聲。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怪物們的迷宮/何敬堯】-這本小說真是棒


我是一個濃度大約百分之六十的推理小說迷吧,大概從小時候在阿姨家看見推理雜誌這本刊物的時候開始,那時候的我不知道小說有什麼體裁,回到學校後只知道借福爾摩斯來看。雖說不能記住每篇故事,但至少能察覺自己在看推理小說的時候,那種隨著故事走向,抽絲剝繭的爽快感,比起段譽看王語嫣的橋段來得興奮許多。即便如此,一直到了2004、2005年,上大學之後有了一些錢可以自己買書來看,才真正落實喜歡推理小說這件事。配合獨步出版社大量的發行東野圭吾、宮部美幸和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對於像我這樣不自己買書就感覺不像閱讀的人來說,當時有統一的視覺設計對於想收集作品的人來說,真的是個莫大的轉捩點。加上那些年日本也流行將這些作品影像化,在文本閱讀後又能看到一時之選的演員演出,彷彿是推理小說新的頂點,從那時一直到現在,東野圭吾其「杜鵑鳥的蛋是誰的?」也才剛播映,這股推理小說的風潮仍在,而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自己的台灣推理文學似乎我才第一天看見。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雙層公寓/Terrace House: Boys & Girls in the City】


當初會看這個節目是因為朋友推薦,戀愛的真人實境秀之於我,是連預告都會想pass的種類,不過在看完Netflix上有的唯一一季後,忍不住覺得人生中果然還是需要粉紅泡泡的陪伴,讓自己一個人的生活多了一個重心可以去努力,伴隨這樣努力的付出會讓自己有別以往,或許是正面也或許是負面,無論怎樣至少改變了些什麼。除此之外,劇中公寓的設計感十足,在過場時選擇的景點或餐廳,對於不同國度的我們而言,彷彿自己在日本生活,可以體驗到不同文化的趣味。

【蚱蜢/伊坂幸太郎】


好青年伊坂幸太郎的社會派推理小說「蚱蜢」,影像化找來了許多一時之選的演員,星光熠熠的陣容加上精湛的演出,每個角色可以說是恰如其分。之前閱讀小說的時候,對於敘事角度持續更換的POV寫法,在單冊的篇幅下,我慢慢的會失去故事軸線與焦點,當然或許這跟閱讀習慣有關,稍嫌分割的敘事方式,在沒有時間一口氣閱讀完畢的狀況下,真的有點不知道作者隱藏在故事底下的寓意。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Limitless/藥命效應】-Part 2


有在固定收看部落格的朋友(真的有這樣的善心人士嗎?)應該會發現,Limitless不是已經推薦過的嗎?怎麼還會再寫一次?答案沒有第二,就是因為太好看了,完全命中我的口味,怕大家錯過這麼好看的電視劇,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推薦給大家(莫名的使命感)!前情提要請點連結

到底這部影集好看在哪裡?仔細剖析後我認為他用傳統警探的格局,去包裝一個充滿個人特色的實驗性劇本。在IMDb的分類中,他是歸類在犯罪、科幻、戲劇底下,其實除了角色設定外,即便多數集數在追捕嫌犯,在解謎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對於犯罪的細節與追捕的過程,編劇往往利用旁白敘述帶過,那這部片還有什麼看頭?其實重點在於男主角Finch在腦中推敲的過程,編劇讓想像具現化,無論是怪誕的橋段還是無釐頭的人設,演員們演出與戲劇設定完全不同的角色,和觀眾產生一連串的衝突感,就是因為這樣的脫軌才讓這部作品特別好看。

舉凡科普道具、紙板戲、粘土人等等,東一點元素,西一點元素把這故事用不一樣的支架撐起來,或許你會想這樣的故事不是會很失焦?觀眾難道不會走神嗎?完全不用擔心,主線劇情Bradley Cooper的橋段由Colin Salmon適時拉回,NZT在影集裡的功用和電影版不甚相同,一樣為了讓社會變得更好,但透過不一樣的手法,讓服用NZT的Finch比起Senator Eddie Morra有著更多人性,也充滿更濃厚的議論空間。

到底整體社會的發展是應該取決在菁英份子身上,還是現在的體制就可以應付這一切呢?電影裡的Senator Eddie Morra把人們愚民化,剝奪了人民選擇的機會,使權力集中到他身上。到底這個權力的存在是合理的嗎?電視中Brian Finch的角色就有很明顯的議論空間,從他與父親間的對話到負責Finch的探員Rebecca Harris其態度,可以發現這樣的權力充滿不穩定性,社會必須付出極大的風險來承擔這樣的特殊人士。季末NZT氾濫的時候,如果編劇換個角度描述,應該可以切到這個議題,但因應劇情設定變成犯罪路線,對我而言稍嫌可惜。不過也可以理解製作單位的想法,這部劇尚未續約,在沒有過多空間可以陳述下,用簡單的方式收尾可以讓故事完整,另外如果劇情變得需要大量對話的論述,在包裝輕鬆的情況下,我不認為會是追到季末的客群。在這樣現實的理由下,故事在許多Bug中結束了。

整季22集,幾乎沒有橋段會是想要快轉跳過,是個可以輕鬆收看然後又可以認真討論的作品,在這裡真的誠心大推給各位朋友。

再給一次預告,快點去看啦!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菜鳥/Maverick】-失去赤子之心的人們都是幫凶



楊大正的歌聲道出的是現實的悲哀,也是菜鳥裡頭金鐘影帝莊凱勛飾演的楊明正其心路歷程,彷彿在正義這條路上「妥協」只是早晚的問題,即便心中有塊純真的樂土,也很有可能、容易的被現實所吞噬。在這張海報裡,斗大的視覺凸顯出了「不能再視而不見了」八個字,這是對楊明正說的嗎?是對分局長說的嗎?是對東哥和其他拿錢的警官說的嗎?還是對議長說的?我倒覺得是對觀眾說的。

宥勝飾演的葉明賢作為一個引子,帶出了在體制化結構下,掌握權力的人們可以透過各種明槍暗箭試圖把一個純粹的人拉到黑暗漩渦裡。故事裡的角色們無不被這樣的氛圍籠罩著,簡嫚書飾演的安安,傳統的地下錢莊套路相信即便台灣獨立建國還是會存在,當人們走投無路的時候,各種負面的狀況很有可能接踵而來,而這絕對不是向上天祈禱或者是每天積極面對生活就可以解決的。再以柯仁堅飾演的王水清作為強而有力對社會的抨擊,讓「社會正義」這面理想的大旗只能黯然垂下,這樣的生活背景相信對許多人來說是有一定程度的距離,在整個台灣社會結構迫使人不去進行思辨的可能性下,選擇不看、不聽真的相對容易許多。


如果有機會體現每個人心中所謂的正義,你會選擇拿起槍嗎?菜鳥裡頭用了楊大正和鄭宜農的歌聲,以悲哀的無聲十字路口起始,再以溫暖的擁抱作結,這樣的轉變把我的情緒妥善的收納起來,調回高雄的葉明賢如同唱著不再是少年的警員,手中掌握著可以定人生死的權力,而恪守自己心中理想的那條線。對抗不公不義需要的是起而抗之、挺身而出還是明哲保身?無論是何種作為,是否更該想想這個社會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傾斜?

赤子之心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意思,初生的嬰兒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過程,是否表示人人都揣著那顆純潔的心,一直都在卻容易受到烏雲遮蓋。有別於正義女神遮掩拿著天平是為了不徇私,歪斜的從犯們則是主動把頭別過去,沒看到就當做沒發生,選擇了不去面對的我們其實都是社會不平的幫凶,一直以來都是。


演員們除了歐陽靖、洪都拉斯以外,我覺得都演的絲絲入扣,特別是簡嫚書被現實擊倒的崩潰、對莊凱勛的愛根本是演到心坎裡,我都替她感到不捨了。如果硬要說些可惜的點,那就是楊明正這個角色前段太過淺薄,雖然後面用王水清的案子把角色建立起來,但是前期出場的時候很容易讓觀眾失焦,變得要猜測這個角色的背景。黃鐙輝飾演的議長兒子過份腦殘,犯下的低級錯誤讓男主角們拿到主動權,高低角色的轉換來的太容易,或許是因為楊明正其實是個很厲害的警察有關,但因為前述原因讓這樣的變動稍嫌理想。除去這些小細節,這部電影用淺白的劇情讓觀眾理解到社會結構的不公義,推薦給大家。

簡嫚書演的很好


滅火器-十字路口

PS:十字路口第一句歌詞不免想到「無聲的所在」,一樣的噤語,不一樣的時空,卻都有悲哀作襯。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Daredevil S2/夜魔俠第二季】-夜魔俠、制裁者,正義?


雖然紙牌屋(House of Cards)第四季在台灣並沒有同步推出,幸好夜魔俠(Daredevil)第二季能順利同步上架。這部漫威(Marvel)在網飛(Netflix)推出的首部作品,第一季即獲得高度評價,這也替之後的潔西卡瓊斯(Jessica Jones)、Luke Cage推出或尚未推出的作品,提前打響小螢幕另外一條路線之戰。有別於在有線頻道上推出的神盾局特工、卡特探員或者是另一家綠箭俠、閃電俠等,在Netflix上這種一次推出全部集數的操作手法,無需在每一集尾聲埋下伏筆吸引觀眾下週同一時間出現在電視機面前,而是可以完整的陳述出每一集想要告訴觀眾的故事到底是什麼?恰巧這一週在台北發生了社會案件,再度讓「廢死」議題浮上檯面,這讓我間接的想分享在夜魔俠第二季前面四集,制裁者出現時和夜魔俠在屋頂上的那段對話,以及到季終時,一樣在屋頂上的橋段。

在這裡先請大家自己點開維基看夜魔俠制裁者的生平,簡單理解可以知道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對於壞人的處置,夜魔俠的資料沒有提到在影集中,他抓到壞人是交給警察去處理的,而非自行判定罪犯的生死,在第二季中也有把重點擺在警察的執法形象受到治安維護者們的出現,影響社會大眾的檢視。到底刑罰的量化可否對應到犯罪的大小?再者,殺人、強盜、詐騙等罪行,又是立於何種基準點來裁罰?而這些問題對應到檢方求處的刑罰,十年、二十年、無期徒刑,這類可以透過時間準確比較的刑罰倒還好,但是當這些判決和「死刑」這件事做一個比較的同時呢?

夜魔俠曾舉例到有惡人理解到自己過去的作為有多麼不對後,做了許多好事,拯救了無數人,透過這個例子試圖說服制裁者不要取人性命。但制裁者也提出罪犯只是因為被看到臉孔,就無差別殺害一家人,與夜魔俠進行爭辯。講到這裡,我們應該先退出「廢死」、「冤獄」的框架,回到這兩個漫威英雄對「正義」二字的詮釋。


我詞窮了,想點明這兩個人對於正義有不同的作為是否取決於看到人性的哪一面而定?對制裁者而言,只要罪犯有過罪行(他殲滅都是幫派份子),一律殺無赦。但是如果在幫派中,並不是擔任要角、劊子手,影集中有打掃阿伯,每一個人都必須受死?反之,夜魔俠把量行交給法院,相信犯罪者服刑後回到社會,有可能回饋社會,所以罪犯不可以死?無論哪一個角度出發,我認為立場都相當薄弱,而是否犯罪判刑這件事本身就是需要受到從不同角度的公評呢?其實我只是想提出這樣的疑問。

我覺得判罰這件事既主觀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現在可能看到重大刑案想要兇手伏法,國中看那時的壞小孩(這名詞也非常主觀定義),覺得長大一定沒救,巴不得他無照駕駛自殺。更甚,玩遊戲、選舉,任何活動站在自己對立面的人,情緒上來多希望有本死亡筆記本在自己手裡。這是個很難解答的問題,卻是個可以帶出更多問題的好問題。

接近季末時,夜魔俠一度想要走往制裁者的路線,是否恰巧呼應「懲罰」這件事是受到許多變數影響,可能也是種變動的狀態。而其中「有無能力」對加害者判罰,更是伴隨各式權力結構、社會階級產生出更多不平等的關係。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難以言喻的滿與空


Zack Snyder的Man of Steel已經過去近三年了,隨著The Dark Knight和Superman的成功,DC這些年總算開始知道如何經營自己的英雄們。小螢幕上Arrow、Flash慢慢闖出自己的收視群,去年開始加入的Supergirl挾戴著Man of Steel的群帶關係,逐步炒起DC的人氣。姑且不論在玩具及遊戲周邊Batman: Arkham City、LEGO系列的評論之好,讓原本對美漫改編的作品除了漫威,普通人開始注意到原來很早就認識的蝙蝠俠與超人也是漫畫改編的作品,而且同樣有自己的跨平台隊伍,DC開始做到了。

Christopher Nolan結束了自己的蝙蝠俠系列後,萬眾矚目的新作由執導Man of Steel的Zack Snyder擔當,擅長處理戰鬥畫面的Zack Snyder在這部揉合且需開拓的作品裡表現的到底如何呢?個人覺得是不怎麼樣阿@@給出這樣的答案,說真的我也不是很樂意,畢竟Henry Cavill、Amy Adams加上配樂Hans Zimmer、Junkie XL持續擔綱的狀況下,身為一個觀眾理解到系列電影都是有壽命限制,主要角色一旦有了感情就很難抽離,所以不希望有任何一部爛作品出現是很有道理的吧!想想舊版蜘蛛人第三集,是不是有時候會後悔這樣的作品;又想想無敵浩克裡的Edward Norton,才愛上他下一集就換人了。不~忍受Ben Affleck取代Christian Bale已經妥協過一次,如果電影不好看那真的很讓人崩潰阿!

腦中一旦有了不怎麼樣的念頭,就會持續擴散的我,其實對於電影演了什麼只剩下重點式的摘要(再一次淚崩)。阿蝙原則上就是一個小心眼的單細胞生物,根本沒有跟S有過「正常」的對話就一心覺得不該有這樣大力量的人出現在這個星球,對於這樣的設定忘記是否和漫畫相同,因為我根本沒看過漫畫,但是似乎有在哪些部落客看到這樣的設定,也或許是在動畫裡看到也說不定,請原諒我沒有做文獻分析。在一個試圖串連起兩部作品的新作,我自己覺得這樣的設定太過唐突,即便是以經典作品拿出來改編,但是猜忌的過程不夠踏實。回想起Christopher Nolan裡的Batman自己都思考過是不是被這個城市所需要,伴隨力量產生出的腐敗會是多麼的恐怖,而他自己又是經歷過怎樣的思考才理解他所謂的正義。貌似同路人的超人會這麼樣的愚蠢嗎?好不容易阿蝙似乎有點腦了,卻在這裡瞬間消失,有點遺憾。


相較之下,超人的基本設定就合理多了,因為演員一樣所以很好代入,以前有寫過Man of Steel,當時的書寫比現在簡單多了,不過無聊也歡迎大家看一下。對於前作其實我覺得很能認同,這麼多部英雄電影,或多或少大家都會遇到何謂正義以及有資格擁有這樣大能力的問題,這次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美國隊長:內戰),稍微延伸一下也可以從這個面向去發想。一直相信人性本善的超人,要政治錯誤其實蠻難的,這次電影裡透過幾個新聞畫面配上OS,就簡單帶過超人的性善,我覺得過分粗糙,不是每一個進場的觀眾都知道超人是怎麼樣的個性,也不是都看過前作,與其那麼多的慢動作看Bruce拿花,何不多一點對話讓我們認識超人?


角色薄弱的問題不只是超人,新登場的Wonder Woman(神力女超人),到底要過水還是成為夥伴,她的能力既然都亮相了,幹嘛不要多一點版面?要路人不路人,要配角又不配角,卡在中間根本是蓄意被花瓶化阿。反倒是即將登場的Flash(閃電俠)、Aquaman跟Cyborg還有那麼多時間,明明秀個Logo讓大家更好奇不是也不賴?說這,電視上的Flash出演電影版不好嗎?還另外找一個(歪頭)。


如果這輩子會有一個最討厭的壞人,Lex Luthor我覺得當之無愧,在Smallville裡開始認識他,從原本和超人是好朋友到最後拿了他女朋友,試圖幹掉他,無論在哪一個宇宙觀他都無法洗白,吃掉Lana不能原諒阿!Jesse Eisenberg演的好嗎?看看The Social Network,我覺得他就是這樣,演出自己演出Lex。不過對比其他演員,稍稍立體了點。至於因為入獄變成光頭,好吧,都光頭了也不好意思說什麼。

說到這裡,角色會太多嗎?我覺得不會,但是時間就是不夠用,演員就是薄的跟張紙沒兩樣,這麼一來就是編導的問題了。一部萬眾矚目的電影還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呢?我想是音樂吧。Hans Zimmer、Junkie XL對於承先啟後,作的其實相當不錯,Man of Steel的主旋律雖然貫穿全場,但不像過去前作一樣具有那麼象徵性的記憶點,反倒是試圖勾勒出那時的回憶,對於有看過Man of Steel的人而言,一定相當加分。當Wonder Woman出現時的配樂,兩個主角分別說出Is She With You?,接著帶出Wonder Woman的能力時,下面這首或許是未來她的主旋律也說不定,節奏感十足又不像The Amazing Spider-Man 2那樣電子,
Hans Zimmer和Junkie XL在樂曲上的創作是否有一起腦力激盪我不知道,但是這首音樂有點像是本張配樂裡的閃亮點,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最後,這部電影誠意十足,所以即便劇情和故事節奏不是那麼理想,如果你是DC迷,或者想要選邊站,還是可以進場看看的。你們一定以為我會用Gal Gadot作結,但其實我還好。高效寫完,如果不嚴謹還請見諒。

PS:Spotify的推薦清單還蠻好玩的。

Men Are Still Good (The Batman Suite)

經過一個晚上的整理,加上反覆聆聽原聲帶後,對於前日所提出的一些想法,大抵上除了用字過分口語外,其實表達的也差不多。還想多吐槽一點是Bruse使用了重型武器去懲奸除惡,比起Superman無意識的傷害無辜人民還更為激進,有意識的痛下殺手,徹底的重新樹立起新Batman之形象。然而,這不是我想補充的要點,依稀回憶當年Man of Steel當中由Zimmer編輯長達28分鐘的曲目,是那年我最鍾愛的一首樂曲。把Superman的心境透過一首曲子完整的經歷過一次,真的非常感動,同時讓人可以利用耳朵就回憶起電影裡的任何一幕(我知道有點誇張)。

而在這次一樣有這麼一首特別的曲目Men Are Still Good (The Batman Suite),長約14分鐘的樂曲裡不像是前次那麼容易去疏理,曲子中的情緒處理及編排,讓聽眾較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在樂曲的堆疊上也不像前次那麼地滿,兩三次的處理後就進入其他篇章。從曲目名稱來看,可以推斷是以Batman發現自己愚蠢地行徑是受到Lex的操作,同時自己不願意相信Superman而產生的過程作為樂曲的基底,一連串延伸到Superman捨生取義。Batman相較於Superman在人性上的判讀,本來就不像是同路人,但是對於犧牲自己卻都有相同的默契,以這樣的出發點去思考這部電影,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討論空間。我的解讀是要用宏觀的角度去看Metahuman和Superman、Batman這些英雄的作為,世界開始有了怎麼樣的轉變,而擁有力量的英雄們是如何做出抉擇,同時伴隨產生的問題是如此現實。這部電影擔負起的是這樣的責任,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意識,試圖讓觀眾以英雄的角度去思考、抉擇。以上補完新的概念和想法。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LOVE/Netflix】-在這個時代,更多的是這樣的人


記得Community的Britta嗎?粗線條的樣子帶來許多跟外表很不搭的笑點,創造出的刻板印象在這部十集Netflix自製影集「LOVE」再次的體現,在戲劇作品裡如果說演員表現的沒有什麼差異,或許絕大部分是壞事。舉例來說,Leo(全名太長,容我裝熟)從血鑽石之後到獵人許多人都說用眉頭演戲,每個角色都一樣,即便不然卻也讓很多人質疑他的演技,當然我是很喜歡的(政治正確)。反之,Johnny Deep(如果打John會讓很多人誤會吧)直到Black Mass似乎才又用演技扭轉海盜船船長的形象,雖然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我只想表達那種演技受限的感受。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寂寞部屋/游鴻明 ep10】


真的想談戀愛了,像我這樣需要浪漫因子點綴生活的人,兩年多下來雖然有另外一種路線的自己出現,但是對於自我而言,有部分的自己逐漸解離,跟自己較為切身相關的事開始不那麼在意、用心。仔細想想,少了男女那份愛意,慢慢褪去過去為了另一半求表現的769行為,極度M屬性的我,變得沒那麼有動力,可以接受得過且過、可以接受阿宅化的生活。

對於女朋友的想像,從膚淺的外表下去著手,沒有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想跟一個和真實自己有一定程度不同的人一起生活。需要很多刺激的我很奇怪,我知道自己很奇怪,但是我覺得一定有個漂亮的女子可以接受這樣奇怪的我。

台北寂寞部屋貌似道出都會人對愛情的孤獨,其實不然。12年過去,兩性相處的門檻依然存在,高聳的標準任誰也達不到,每個人都把自己關起來,然後樹下遠高平均值的門檻,妳看我、我看妳,然後時間持續。試圖擺脫這種孤獨狀態的我,想不到什麼辦法了,無計可施著實無力。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Spotlight/驚爆焦點】-再怎麼黑暗,總是要有人開燈

前後呼應第八十八屆奧斯卡(Oscar)頒獎典禮的電影,Spotlight(驚爆焦點)講述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報導當地天主教神父長期褻瀆幼童,除了神職人員個人的不適當行為外,報導更指出這是一個從上而下的結構性問題,整個system都出了錯,每個人都知道卻沒有人去阻止這一切。講述新任主編到波士頓赴任後,對於沒有對過去的神父性侵案件做追蹤報導,以一個當地報社為出發的媒體應該更積極的處理這塊和人們切身相關的議題提出疑問。接著和Spotlight團隊從單一事件下抽絲剝繭,由下而上的找到整個問題的中心,在縝密的報導下迫使教會面對社會大眾,也讓人們正視這個可能在全世界被宗教一手掩埋的駭人議題。

故事的結果大家在電影和維基百科上都可以找到,這邊就不多加敘述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直覺聯想到前幾年的電視影集The Newsroom新聞急先鋒),同樣在講述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與工作使命,到底記者這個職業的工作內容,是由主管決定、業務配合、記者自覺還是社會觀感?從不同角度出發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在電影中也可窺見當John在Spotlight團隊研究議題初期,不斷提出各種疑問,以報社觀點看來如果議題沒有吸引讀者的可能,這個研究只是浪費團隊時間與公司預算。到了後期,Mike Rezendes(馬克魯法洛)飾演的Michael Rezendes找到主教包庇的證據時,為了避免其他家媒體的搶先報導和公司同事、律師之間的拉扯也帶出報社具有其商業性質的特性。Matt Carroll也在發現自家附近有一個可能發生性侵的地點時,和編輯提出可否私下曝光訊息的要求。

從上面這幾點不難看出,當世界被權利、利益錯綜複雜的包覆下時,要把事情當做獨立事件處理是不可能的事。而掌握話語權的媒體其下筆的角度、論述的深度、對社會的責任、道德的拿捏、嚴謹的研究在在彰顯了新聞從業人員的重要性,而唯有盡可能的捨去和私我的連結,維持其客觀焦點才得以刻劃出真相的樣貌。這樣的四人小組加上兩名主管,有人為盾、有人為矛,團結一致的保護這個作品的探索過程,才使得其成果是如此堅實、豐碩。尋找隱藏在真相背後的樣貌即便再不可為,「對的事」成為堅持下去的動力。

電影中記者們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因為時間背景是2002年,加上性侵事件的時間軸橫跨數十年,可以看見波士頓環球報報社內的資料庫之龐大,資料的分類和人員的使用,都讓人驚訝,對於習慣從google尋找資料的我,已經難以想像資料庫的管理人員是用何種方法去分類這大量的資料,同時也好奇那些文件夾到底可以裝下多少東西,調閱出來的剪報不會因為太多搞混嗎?每個同事在使用這個資料的同時都會物歸原處,讓下一個人好好使用嗎?記者在決定報導主題時,面對自然產生的議題或者是民眾委託、寄來的材料,要花多少時間去研讀,讓自己有足夠的智識去報導、分析它?

這都讓人很好奇阿,要做一件對的事情背後要付出多大的心血、時間與努力才能完成它,才能讓自己「值得」留下它。


再來回到演員本身,從Mark Ruffalo、Michael Keaton和Rachel McAdams一線演員,再到Liev Schreiber、John Slattery和Stanley Tucci一線配角,很強大的紅花與綠葉的組合。全實力派的演員、正面的故事題材讓這部電影得到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大獎,在頒獎典禮上連續兩年都看到Michael Keaton有種很妙的感覺,不過也證明了去年鳥人讓Michael Keaton再次起飛不是只是曇花一現的故事,或許是他會選片也說不定啦。

整部電影的音樂、編劇、導演都很有水準。音樂雖然蠻有畫面的,老實說並不是很有特色,但是配上這種題材似乎很搭。查了一下編劇Josh Singer寫過Law & Order: Special Victims Unit和The West Wing,難怪對這樣嚴肅的題材步調掌握的這麼好!IMDb我給了他九分。

最後要提到當Michael Keaton承認自己當年沒有認真看待那些寄來的資料時,主編提到的那段話,以下英文「Sometimes it's easy to forget that we spend most of our time stumbling around in the dark.Suddenly a light gets turned on,and there's a fair share of blame to go around.」無論我們看到真相後會什麼樣子,但是至少,燈現在亮了。我以這段話來呼應台灣社會現在的樣貌。

Spotlight驚爆焦點預告片
第八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得獎畫面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巫師3狂獵和冰與火之歌的串連】-未知與好奇驅使著人前進


截至目前在全世界拿下超過300項大獎的電玩作品,巫師3:狂獵(The Witcher 3: Wild Hunt)我還沒有完全破關,遊戲時數大概也才百餘頭,在新一季冰與火之歌(Game of Thrones)即將播出的前夕,覺得很值得推薦給大家。同時分享這個遊戲到底為什麼這麼好玩,排除掉遊戲畫面、故事性、戰鬥、法印、藥水等等元素,這個遊戲把這些年奇幻作品吸引人之處放在一起,對於玩家來說,在遊玩的時候彷彿身歷其境,享受冒險的過程並充分體驗到決定角色走向的自由度,在巫師3裡可以毫無遺漏的感受到。

多年前托爾金的魔戒在Peter Jackson執導下席捲全球,George R.R. Martin的Game of Thrones在HBO製作下同時掀起風潮,對於觀眾而言,一個有多種族、魔法的世界,還有西方過去的英雄、遊俠職業別的想像,是許多人的憧憬。大家都想在一片未知的土地上探索、發掘新奇的事物。


當然沒有成本的冒險就不叫冒險,開拓的路途上一定會遇到奇怪的生物,而這些生物絕對不會給你好臉色看,不是像神奇寶貝(Poketmon)一邊發出嬌瞋的聲音一邊等你丟出寶貝球,而是就直接殺過來。在沒有既定模式去行走的情況下,遇到根本打不死的怪物也是相當合理,只能等待日後自己茁壯到可以一戰的時候,才有機會打敗牠。伴隨著高風險後的報酬完全可以借代到真實世界,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在巫師3裡,可以不顧主線劇情,瘋狂的玩支線、狩魔的分支,即便有時候受限於主線的走向,地圖不見得有開,適時把玩家拉回故事主軸,讓冒險的路途有個遠大的目標,加深玩家的使命感。然而,跟冰與火之歌又有何關?


在第五季裡大家最關心的就是Jon Snow的生死問題,除此之外這我更期待的是Stark家唯一還有武力的Arya會練等到什麼狀況,是足以報家族血恨的程度,還是被迫跟無面者一起閒晃?冰與火之歌讓人又愛又恨的原因就是讓角色死的乾脆,還有許多因應故事走向延伸出的支線。以觀眾的角度出發,是不容易找到投射的對象,比如說你很喜歡Bran,但是在第五季裡出現的場景少的可憐;又如果喜歡豆叔(Sean Bean),那第一季還沒看完你就會棄追了。但是假如說真的有這樣的世界觀,是否就是要有那樣不人性、崎嶇的人生才會是真實呢?

相信答案很明顯,人是很犯賤的,如果要拿自己的人生去賭注,多數人不會做高風險的選擇,最簡單的路就是你想的到後果的路。但是如果可以經由遊戲、電影、戲劇來體驗這樣的人生,那何樂而不為?冰與火之歌、魔戒、哈比人甚至是哈利波特等作品,替大家建構出一個充滿想像的國度,而巫師3就是讓人可以找到出口的工具。


很多人會說經由電玩、書籍改編視覺化的作品,常會剝奪當時體驗時的想像,簡單說就是現實跟虛幻的認知有落差。這也是巫師3最成功的要點,似乎你在想什麼,巫師都幫你想好了,當然不得不說,在遊玩的同時,玩家的思考方式默默的會被遊戲公司的設定給規訓,太天馬行空的創意在搖籃中就會被扼殺,不過當自己沒有察覺到的時候,也就不用管這麼多了。巫師所提供的空白圖畫紙,已經足夠玩家在上頭恣意揮灑。

巫師3:狂獵 動畫預告
巫師3:狂獵 誠實預告
冰與火之歌 第六季有跟沒有樣的預告
最後補上巫師3:狂獵好聽到不行,但是聽到戰鬥畫面會想pass的原聲帶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末日愚者/伊坂幸太郎】-掙扎過才叫活過

伊坂2006年的作品,故事由數個短篇拼湊而成,最近對短篇其實不是很合味,因為短篇故事給了自己中斷閱讀的合理藉口。現在已經很容易被智慧型手機、電腦傳來的提示聲中斷自己的生活步調,原以為可以埋首其中兩三個小時的書,卻被作者肢解自己的時間,真的很是可惜。即便如此,這本小說如同倒吃甘蔗,看到中後段逐漸被作者隱藏其中的哲學思想籠絡,找到些許生活的意義。

故事在地球即將毀滅的三年前開始說起,五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預告新聞播出後,世界秩序陷入無政府般的毀壞。卻在這刻,社會自動調適出一套安定社會的節奏,正因如此,故事中的各個角色開始思考在這短暫的三年間,可以做什麼事,又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末日的到來。

一如往常的故事的細節還有走向,我是不會提到,也不會說這本書多好看、多無趣。本書給我的體認在於,其實地球毀滅跟限時倒數是對我蠻衝突的命題設定,怎麼說呢?地球毀滅代表著現在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意義,因為終將帶入墳墓,對後人毫無影響可言。而限時倒數則告訴我們,雖然再怎麼沒有用,還是有時間讓我去努力在任何方面。是否可以理解我說的那種衝突,到底個人的作為是為了何種理由存在著,自我認同、促進社會進步、獲得他人稱讚、提高社會地位?這是很弔詭的命題阿。

當然這本書,作者在最後也提到希望大家用輕鬆的角度去閱讀,所以在全文的意義連貫上,是可以發現邏輯上的不串連,而在閱讀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有些關鍵字的出現,對於生活、生命的意義是有提點的作用。選擇了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篇幅下去發想後,這本書頓時幫助很大。簡單幾個字分享給大家,沒有掙扎過就不叫活過!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Man Up/冒牌情緣】-Fuck The Past

經過一年經營,對於文字的使用已經到一個瓶頸了,無論人生的歷練還是閱讀的書籍,在用字與描述上,感覺上一整個卡關。覺得好,不知道哪裡好?覺得壞,又僅限於情緒上的描述,慢慢下來連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看自己寫的文章了。當google自己的名字,可以看到文章被刊登著實很鼓舞自己,同時也讓自己在提筆的同時,對於讀者開始有了過分的揣測,這樣一來,每次鍵盤的敲擊開始變得沈重。「評論」這件事比起「分享」困難很多,到底自己有什麼重量來告訴他人該怎麼去詮釋故事,諸如此類的直白見解,希望不會讓大家錯失一些很棒的故事。

這部電影說真的也早列入watchlist,趁著過年在MOD上把它給看完了,Simon Pegg的喜劇一直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準,說是這樣說,Kill Me Three Times我看的倒是很不順暢。回到電影,故事說到一個34歲對感情絕望的女子,在誤打誤撞下頂替了Simon的約會對象Jessica,意外的兩人莫名的合拍,在一連串橋段下,兩個人破除誤會,最終成為佳偶的故事。整個故事的情緒轉換從女主角Lake Bell假扮相親女子後,說出實話後開始有了些深度。

既然分類到Romance的電影,當然男女主角都有點戀愛上的issue要去解決,而感情這件事無論是劈腿、離婚、單身過久各種理由,唯一可以走出這種狀況的選項,就是讓自己硬起來(Man Up),踏出承載無數藉口的那一步。故事配合著對比電影情節的經典歌曲,讓觀眾邊看邊聽又邊笑,這般俗仔的舉動是否讓自己想起當年失戀喝醉,抱著馬桶哭的樣貌。一部好的電影就是可以無縫投射,即便這樣的經歷從未發生,也可以進入那樣的情境。

對於需要武裝自己,勇敢面對「希望」兩個字的挑戰同時,大力推薦這部愛情喜劇,讓自己Man Up吧!

PS:人生中最窒礙難行的,就是那些把自己爛到有剩的過去加諸給現在的自己的規則,甩掉它吧。

片尾曲:Elbow - What Time Do You Call This?

電影預告片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Hand to Mouth/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


這本書與其說是書,倒不如說是一篇很長的黑特(Hate)文,是作者Linda Tirado自述自己生活的大型日記。要從這裡得到什麼真知灼見有點沈重,但本書指出了幾個很重要的事實,像是窮人的價值觀、窮人的生活選擇、常人讚嘆的真實美國生活等等。作者利用口語化的文字(經過翻譯要說是譯者也行)讓讀者能夠很清楚的認知自己在整個社會階級的地位,進而發現自己那些行動是受限在收入下。在文中的薪資水平狀況下,要經由努力工作、社會補助、社會救濟、教育文化來改變自身現況是不可能的。當然,這樣的言論缺乏大規模的研究佐證,但也因為如此,可以清楚看見社會結構是傾斜,而斜率會隨著等級有顯著的變化。

在看這本書之前,對於要怎麼把兩個國家的消費力做對照,光靠想像是不夠的,經濟學上有許多指數試圖量化各國間的收入,像是GDP、GNP、PPP等,對於經濟學被當的我,實在有些難度,我選擇用GNP來讓大家對台灣和美國之間的收入差異有基本認知。美國在2013年的人均GNP是5.375萬美元,台灣2014年的人均GNP則是2.339萬美元(資料來源是wiki跟新聞,有興趣的人自己再去政府網站查吧)。

雖然在可以使用的消費金額上有高達3萬美元的落差,但是必須考慮在消費物件上的差距。比方說一台堪用的二手車在美國可能數百美金,在台灣卻是不可能出現的價錢;反之在美國的食物和台灣又是另一種差距,對於閱讀這本書的人,對於作者選擇生活必需的先後順序,那樣的價值觀也應該考慮進去,這樣一來會更能夠理解,在那樣的生活條件下,為什麼她仍會落入那樣的困境。至此,老實說要依靠這樣的一本書來詮釋或者借鏡台灣社會,是有點狹隘,但是,如果只是討論其中的抽象議題,則放諸四海皆準。


媒體與政府逐漸成為富人的傳聲筒,社會公平傾斜的情況下,貧窮的人們道德標準並不會隨之降低,反倒是更能清楚看見為了活下去,什麼是必須,什麼則是可以捨去。去除理想性的觀看這件事,無法拔除社會階級烙印在不同生活水平的人們思想中,作者也是身在其中才得以寫出整個故事。在書本尾聲中,作者明白指出,如果富人願意施以小惠(我轉化了他的文字,不過聽起來這樣才是她的口氣),窮人會願意為富人而死。

總的而言,這是本描述現象的書,而作者試圖付諸在書上的價值意義,就給大家自行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