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X-Men: Apocalypse/X戰警:天啟】


未打字先自首,我真心喜歡Bryan Singer的X-Men,特別是在天啟過後那種感覺反而更強烈。有別於第一戰鋪陳萬磁王跟X教授的「愛恨糾葛」,還是說未來昔日為了票房找了新舊演員合體與古巴飛彈危機的結合,這次利用X-Men故事中最厲害的反派角色,讓萬磁王跟X教授兩者所代表的理念走到一個暫時的終點。值得一提的是魔形女在故事中的轉換,從未來昔日到天啟中的變化,雖說稍嫌唐突,但情感走向卻也因此才得以接受。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再探廢死/今夜趣政治】


昨晚(5/19)到台中好伴聽廢死議題的討論,與其說是闡述廢死這個價值,倒不如說討論死刑存在的必要性,聽起來像是一體兩面、換句話說,但,真的是這樣嗎?講者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李佳玟教授說到,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台灣開始討論廢死議題,一路到現在西元2016年已經過去近20年,社會對廢死議題的觀感,可以從這兩年法務部長羅瑩雪的社會評價窺知一二。法律這東西甚是弔詭,貌似離一般人很遠,但是發生的時候往往使人遍體鱗傷,在正當的社會制度下,我們把各種權力透過許多方式轉嫁給各單位機關。不僅僅是代議制度,審判制度、矯正制度、行政制度都有相關公務人員替我們決策。所以當法院判刑、法務部裁示執行刑罰的同時,我們必須清楚理解,鮮血不只是存在劊子手的手上,這樣一想,嚴謹的思考這個判決體制是人民共同責任。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爆漫王/Bakuman】-友情、努力、勝利

 大場鶇原作、小畑健作畫,兩人絕佳的默契組合,從連續兩部作品「死亡筆記本」和「爆漫王」接連影像化可見一斑。而不只是變成動畫而已,從電視上小螢幕到電影院大螢幕都可以看見其作品,其中評價雖然各有優劣,在此就不加討論了。(內心:電視版本的死亡筆記本根本___作,以下省)。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遠方的鼓聲/雷光夏 ep11】


認真的跟妳說話好了,等清醒的時候在看吧,文字這個系列都會伴隨著一首曲子,今天推薦的是雷光夏:遠方的鼓聲。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怪物們的迷宮/何敬堯】-這本小說真是棒


我是一個濃度大約百分之六十的推理小說迷吧,大概從小時候在阿姨家看見推理雜誌這本刊物的時候開始,那時候的我不知道小說有什麼體裁,回到學校後只知道借福爾摩斯來看。雖說不能記住每篇故事,但至少能察覺自己在看推理小說的時候,那種隨著故事走向,抽絲剝繭的爽快感,比起段譽看王語嫣的橋段來得興奮許多。即便如此,一直到了2004、2005年,上大學之後有了一些錢可以自己買書來看,才真正落實喜歡推理小說這件事。配合獨步出版社大量的發行東野圭吾、宮部美幸和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對於像我這樣不自己買書就感覺不像閱讀的人來說,當時有統一的視覺設計對於想收集作品的人來說,真的是個莫大的轉捩點。加上那些年日本也流行將這些作品影像化,在文本閱讀後又能看到一時之選的演員演出,彷彿是推理小說新的頂點,從那時一直到現在,東野圭吾其「杜鵑鳥的蛋是誰的?」也才剛播映,這股推理小說的風潮仍在,而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自己的台灣推理文學似乎我才第一天看見。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雙層公寓/Terrace House: Boys & Girls in the City】


當初會看這個節目是因為朋友推薦,戀愛的真人實境秀之於我,是連預告都會想pass的種類,不過在看完Netflix上有的唯一一季後,忍不住覺得人生中果然還是需要粉紅泡泡的陪伴,讓自己一個人的生活多了一個重心可以去努力,伴隨這樣努力的付出會讓自己有別以往,或許是正面也或許是負面,無論怎樣至少改變了些什麼。除此之外,劇中公寓的設計感十足,在過場時選擇的景點或餐廳,對於不同國度的我們而言,彷彿自己在日本生活,可以體驗到不同文化的趣味。

【蚱蜢/伊坂幸太郎】


好青年伊坂幸太郎的社會派推理小說「蚱蜢」,影像化找來了許多一時之選的演員,星光熠熠的陣容加上精湛的演出,每個角色可以說是恰如其分。之前閱讀小說的時候,對於敘事角度持續更換的POV寫法,在單冊的篇幅下,我慢慢的會失去故事軸線與焦點,當然或許這跟閱讀習慣有關,稍嫌分割的敘事方式,在沒有時間一口氣閱讀完畢的狀況下,真的有點不知道作者隱藏在故事底下的寓意。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Limitless/藥命效應】-Part 2


有在固定收看部落格的朋友(真的有這樣的善心人士嗎?)應該會發現,Limitless不是已經推薦過的嗎?怎麼還會再寫一次?答案沒有第二,就是因為太好看了,完全命中我的口味,怕大家錯過這麼好看的電視劇,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推薦給大家(莫名的使命感)!前情提要請點連結

到底這部影集好看在哪裡?仔細剖析後我認為他用傳統警探的格局,去包裝一個充滿個人特色的實驗性劇本。在IMDb的分類中,他是歸類在犯罪、科幻、戲劇底下,其實除了角色設定外,即便多數集數在追捕嫌犯,在解謎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對於犯罪的細節與追捕的過程,編劇往往利用旁白敘述帶過,那這部片還有什麼看頭?其實重點在於男主角Finch在腦中推敲的過程,編劇讓想像具現化,無論是怪誕的橋段還是無釐頭的人設,演員們演出與戲劇設定完全不同的角色,和觀眾產生一連串的衝突感,就是因為這樣的脫軌才讓這部作品特別好看。

舉凡科普道具、紙板戲、粘土人等等,東一點元素,西一點元素把這故事用不一樣的支架撐起來,或許你會想這樣的故事不是會很失焦?觀眾難道不會走神嗎?完全不用擔心,主線劇情Bradley Cooper的橋段由Colin Salmon適時拉回,NZT在影集裡的功用和電影版不甚相同,一樣為了讓社會變得更好,但透過不一樣的手法,讓服用NZT的Finch比起Senator Eddie Morra有著更多人性,也充滿更濃厚的議論空間。

到底整體社會的發展是應該取決在菁英份子身上,還是現在的體制就可以應付這一切呢?電影裡的Senator Eddie Morra把人們愚民化,剝奪了人民選擇的機會,使權力集中到他身上。到底這個權力的存在是合理的嗎?電視中Brian Finch的角色就有很明顯的議論空間,從他與父親間的對話到負責Finch的探員Rebecca Harris其態度,可以發現這樣的權力充滿不穩定性,社會必須付出極大的風險來承擔這樣的特殊人士。季末NZT氾濫的時候,如果編劇換個角度描述,應該可以切到這個議題,但因應劇情設定變成犯罪路線,對我而言稍嫌可惜。不過也可以理解製作單位的想法,這部劇尚未續約,在沒有過多空間可以陳述下,用簡單的方式收尾可以讓故事完整,另外如果劇情變得需要大量對話的論述,在包裝輕鬆的情況下,我不認為會是追到季末的客群。在這樣現實的理由下,故事在許多Bug中結束了。

整季22集,幾乎沒有橋段會是想要快轉跳過,是個可以輕鬆收看然後又可以認真討論的作品,在這裡真的誠心大推給各位朋友。

再給一次預告,快點去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