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Daredevil S2/夜魔俠第二季】-夜魔俠、制裁者,正義?


雖然紙牌屋(House of Cards)第四季在台灣並沒有同步推出,幸好夜魔俠(Daredevil)第二季能順利同步上架。這部漫威(Marvel)在網飛(Netflix)推出的首部作品,第一季即獲得高度評價,這也替之後的潔西卡瓊斯(Jessica Jones)、Luke Cage推出或尚未推出的作品,提前打響小螢幕另外一條路線之戰。有別於在有線頻道上推出的神盾局特工、卡特探員或者是另一家綠箭俠、閃電俠等,在Netflix上這種一次推出全部集數的操作手法,無需在每一集尾聲埋下伏筆吸引觀眾下週同一時間出現在電視機面前,而是可以完整的陳述出每一集想要告訴觀眾的故事到底是什麼?恰巧這一週在台北發生了社會案件,再度讓「廢死」議題浮上檯面,這讓我間接的想分享在夜魔俠第二季前面四集,制裁者出現時和夜魔俠在屋頂上的那段對話,以及到季終時,一樣在屋頂上的橋段。

在這裡先請大家自己點開維基看夜魔俠制裁者的生平,簡單理解可以知道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對於壞人的處置,夜魔俠的資料沒有提到在影集中,他抓到壞人是交給警察去處理的,而非自行判定罪犯的生死,在第二季中也有把重點擺在警察的執法形象受到治安維護者們的出現,影響社會大眾的檢視。到底刑罰的量化可否對應到犯罪的大小?再者,殺人、強盜、詐騙等罪行,又是立於何種基準點來裁罰?而這些問題對應到檢方求處的刑罰,十年、二十年、無期徒刑,這類可以透過時間準確比較的刑罰倒還好,但是當這些判決和「死刑」這件事做一個比較的同時呢?

夜魔俠曾舉例到有惡人理解到自己過去的作為有多麼不對後,做了許多好事,拯救了無數人,透過這個例子試圖說服制裁者不要取人性命。但制裁者也提出罪犯只是因為被看到臉孔,就無差別殺害一家人,與夜魔俠進行爭辯。講到這裡,我們應該先退出「廢死」、「冤獄」的框架,回到這兩個漫威英雄對「正義」二字的詮釋。


我詞窮了,想點明這兩個人對於正義有不同的作為是否取決於看到人性的哪一面而定?對制裁者而言,只要罪犯有過罪行(他殲滅都是幫派份子),一律殺無赦。但是如果在幫派中,並不是擔任要角、劊子手,影集中有打掃阿伯,每一個人都必須受死?反之,夜魔俠把量行交給法院,相信犯罪者服刑後回到社會,有可能回饋社會,所以罪犯不可以死?無論哪一個角度出發,我認為立場都相當薄弱,而是否犯罪判刑這件事本身就是需要受到從不同角度的公評呢?其實我只是想提出這樣的疑問。

我覺得判罰這件事既主觀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現在可能看到重大刑案想要兇手伏法,國中看那時的壞小孩(這名詞也非常主觀定義),覺得長大一定沒救,巴不得他無照駕駛自殺。更甚,玩遊戲、選舉,任何活動站在自己對立面的人,情緒上來多希望有本死亡筆記本在自己手裡。這是個很難解答的問題,卻是個可以帶出更多問題的好問題。

接近季末時,夜魔俠一度想要走往制裁者的路線,是否恰巧呼應「懲罰」這件事是受到許多變數影響,可能也是種變動的狀態。而其中「有無能力」對加害者判罰,更是伴隨各式權力結構、社會階級產生出更多不平等的關係。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難以言喻的滿與空


Zack Snyder的Man of Steel已經過去近三年了,隨著The Dark Knight和Superman的成功,DC這些年總算開始知道如何經營自己的英雄們。小螢幕上Arrow、Flash慢慢闖出自己的收視群,去年開始加入的Supergirl挾戴著Man of Steel的群帶關係,逐步炒起DC的人氣。姑且不論在玩具及遊戲周邊Batman: Arkham City、LEGO系列的評論之好,讓原本對美漫改編的作品除了漫威,普通人開始注意到原來很早就認識的蝙蝠俠與超人也是漫畫改編的作品,而且同樣有自己的跨平台隊伍,DC開始做到了。

Christopher Nolan結束了自己的蝙蝠俠系列後,萬眾矚目的新作由執導Man of Steel的Zack Snyder擔當,擅長處理戰鬥畫面的Zack Snyder在這部揉合且需開拓的作品裡表現的到底如何呢?個人覺得是不怎麼樣阿@@給出這樣的答案,說真的我也不是很樂意,畢竟Henry Cavill、Amy Adams加上配樂Hans Zimmer、Junkie XL持續擔綱的狀況下,身為一個觀眾理解到系列電影都是有壽命限制,主要角色一旦有了感情就很難抽離,所以不希望有任何一部爛作品出現是很有道理的吧!想想舊版蜘蛛人第三集,是不是有時候會後悔這樣的作品;又想想無敵浩克裡的Edward Norton,才愛上他下一集就換人了。不~忍受Ben Affleck取代Christian Bale已經妥協過一次,如果電影不好看那真的很讓人崩潰阿!

腦中一旦有了不怎麼樣的念頭,就會持續擴散的我,其實對於電影演了什麼只剩下重點式的摘要(再一次淚崩)。阿蝙原則上就是一個小心眼的單細胞生物,根本沒有跟S有過「正常」的對話就一心覺得不該有這樣大力量的人出現在這個星球,對於這樣的設定忘記是否和漫畫相同,因為我根本沒看過漫畫,但是似乎有在哪些部落客看到這樣的設定,也或許是在動畫裡看到也說不定,請原諒我沒有做文獻分析。在一個試圖串連起兩部作品的新作,我自己覺得這樣的設定太過唐突,即便是以經典作品拿出來改編,但是猜忌的過程不夠踏實。回想起Christopher Nolan裡的Batman自己都思考過是不是被這個城市所需要,伴隨力量產生出的腐敗會是多麼的恐怖,而他自己又是經歷過怎樣的思考才理解他所謂的正義。貌似同路人的超人會這麼樣的愚蠢嗎?好不容易阿蝙似乎有點腦了,卻在這裡瞬間消失,有點遺憾。


相較之下,超人的基本設定就合理多了,因為演員一樣所以很好代入,以前有寫過Man of Steel,當時的書寫比現在簡單多了,不過無聊也歡迎大家看一下。對於前作其實我覺得很能認同,這麼多部英雄電影,或多或少大家都會遇到何謂正義以及有資格擁有這樣大能力的問題,這次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美國隊長:內戰),稍微延伸一下也可以從這個面向去發想。一直相信人性本善的超人,要政治錯誤其實蠻難的,這次電影裡透過幾個新聞畫面配上OS,就簡單帶過超人的性善,我覺得過分粗糙,不是每一個進場的觀眾都知道超人是怎麼樣的個性,也不是都看過前作,與其那麼多的慢動作看Bruce拿花,何不多一點對話讓我們認識超人?


角色薄弱的問題不只是超人,新登場的Wonder Woman(神力女超人),到底要過水還是成為夥伴,她的能力既然都亮相了,幹嘛不要多一點版面?要路人不路人,要配角又不配角,卡在中間根本是蓄意被花瓶化阿。反倒是即將登場的Flash(閃電俠)、Aquaman跟Cyborg還有那麼多時間,明明秀個Logo讓大家更好奇不是也不賴?說這,電視上的Flash出演電影版不好嗎?還另外找一個(歪頭)。


如果這輩子會有一個最討厭的壞人,Lex Luthor我覺得當之無愧,在Smallville裡開始認識他,從原本和超人是好朋友到最後拿了他女朋友,試圖幹掉他,無論在哪一個宇宙觀他都無法洗白,吃掉Lana不能原諒阿!Jesse Eisenberg演的好嗎?看看The Social Network,我覺得他就是這樣,演出自己演出Lex。不過對比其他演員,稍稍立體了點。至於因為入獄變成光頭,好吧,都光頭了也不好意思說什麼。

說到這裡,角色會太多嗎?我覺得不會,但是時間就是不夠用,演員就是薄的跟張紙沒兩樣,這麼一來就是編導的問題了。一部萬眾矚目的電影還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呢?我想是音樂吧。Hans Zimmer、Junkie XL對於承先啟後,作的其實相當不錯,Man of Steel的主旋律雖然貫穿全場,但不像過去前作一樣具有那麼象徵性的記憶點,反倒是試圖勾勒出那時的回憶,對於有看過Man of Steel的人而言,一定相當加分。當Wonder Woman出現時的配樂,兩個主角分別說出Is She With You?,接著帶出Wonder Woman的能力時,下面這首或許是未來她的主旋律也說不定,節奏感十足又不像The Amazing Spider-Man 2那樣電子,
Hans Zimmer和Junkie XL在樂曲上的創作是否有一起腦力激盪我不知道,但是這首音樂有點像是本張配樂裡的閃亮點,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最後,這部電影誠意十足,所以即便劇情和故事節奏不是那麼理想,如果你是DC迷,或者想要選邊站,還是可以進場看看的。你們一定以為我會用Gal Gadot作結,但其實我還好。高效寫完,如果不嚴謹還請見諒。

PS:Spotify的推薦清單還蠻好玩的。

Men Are Still Good (The Batman Suite)

經過一個晚上的整理,加上反覆聆聽原聲帶後,對於前日所提出的一些想法,大抵上除了用字過分口語外,其實表達的也差不多。還想多吐槽一點是Bruse使用了重型武器去懲奸除惡,比起Superman無意識的傷害無辜人民還更為激進,有意識的痛下殺手,徹底的重新樹立起新Batman之形象。然而,這不是我想補充的要點,依稀回憶當年Man of Steel當中由Zimmer編輯長達28分鐘的曲目,是那年我最鍾愛的一首樂曲。把Superman的心境透過一首曲子完整的經歷過一次,真的非常感動,同時讓人可以利用耳朵就回憶起電影裡的任何一幕(我知道有點誇張)。

而在這次一樣有這麼一首特別的曲目Men Are Still Good (The Batman Suite),長約14分鐘的樂曲裡不像是前次那麼容易去疏理,曲子中的情緒處理及編排,讓聽眾較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在樂曲的堆疊上也不像前次那麼地滿,兩三次的處理後就進入其他篇章。從曲目名稱來看,可以推斷是以Batman發現自己愚蠢地行徑是受到Lex的操作,同時自己不願意相信Superman而產生的過程作為樂曲的基底,一連串延伸到Superman捨生取義。Batman相較於Superman在人性上的判讀,本來就不像是同路人,但是對於犧牲自己卻都有相同的默契,以這樣的出發點去思考這部電影,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討論空間。我的解讀是要用宏觀的角度去看Metahuman和Superman、Batman這些英雄的作為,世界開始有了怎麼樣的轉變,而擁有力量的英雄們是如何做出抉擇,同時伴隨產生的問題是如此現實。這部電影擔負起的是這樣的責任,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意識,試圖讓觀眾以英雄的角度去思考、抉擇。以上補完新的概念和想法。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LOVE/Netflix】-在這個時代,更多的是這樣的人


記得Community的Britta嗎?粗線條的樣子帶來許多跟外表很不搭的笑點,創造出的刻板印象在這部十集Netflix自製影集「LOVE」再次的體現,在戲劇作品裡如果說演員表現的沒有什麼差異,或許絕大部分是壞事。舉例來說,Leo(全名太長,容我裝熟)從血鑽石之後到獵人許多人都說用眉頭演戲,每個角色都一樣,即便不然卻也讓很多人質疑他的演技,當然我是很喜歡的(政治正確)。反之,Johnny Deep(如果打John會讓很多人誤會吧)直到Black Mass似乎才又用演技扭轉海盜船船長的形象,雖然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我只想表達那種演技受限的感受。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寂寞部屋/游鴻明 ep10】


真的想談戀愛了,像我這樣需要浪漫因子點綴生活的人,兩年多下來雖然有另外一種路線的自己出現,但是對於自我而言,有部分的自己逐漸解離,跟自己較為切身相關的事開始不那麼在意、用心。仔細想想,少了男女那份愛意,慢慢褪去過去為了另一半求表現的769行為,極度M屬性的我,變得沒那麼有動力,可以接受得過且過、可以接受阿宅化的生活。

對於女朋友的想像,從膚淺的外表下去著手,沒有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想跟一個和真實自己有一定程度不同的人一起生活。需要很多刺激的我很奇怪,我知道自己很奇怪,但是我覺得一定有個漂亮的女子可以接受這樣奇怪的我。

台北寂寞部屋貌似道出都會人對愛情的孤獨,其實不然。12年過去,兩性相處的門檻依然存在,高聳的標準任誰也達不到,每個人都把自己關起來,然後樹下遠高平均值的門檻,妳看我、我看妳,然後時間持續。試圖擺脫這種孤獨狀態的我,想不到什麼辦法了,無計可施著實無力。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Spotlight/驚爆焦點】-再怎麼黑暗,總是要有人開燈

前後呼應第八十八屆奧斯卡(Oscar)頒獎典禮的電影,Spotlight(驚爆焦點)講述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報導當地天主教神父長期褻瀆幼童,除了神職人員個人的不適當行為外,報導更指出這是一個從上而下的結構性問題,整個system都出了錯,每個人都知道卻沒有人去阻止這一切。講述新任主編到波士頓赴任後,對於沒有對過去的神父性侵案件做追蹤報導,以一個當地報社為出發的媒體應該更積極的處理這塊和人們切身相關的議題提出疑問。接著和Spotlight團隊從單一事件下抽絲剝繭,由下而上的找到整個問題的中心,在縝密的報導下迫使教會面對社會大眾,也讓人們正視這個可能在全世界被宗教一手掩埋的駭人議題。

故事的結果大家在電影和維基百科上都可以找到,這邊就不多加敘述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直覺聯想到前幾年的電視影集The Newsroom新聞急先鋒),同樣在講述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與工作使命,到底記者這個職業的工作內容,是由主管決定、業務配合、記者自覺還是社會觀感?從不同角度出發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在電影中也可窺見當John在Spotlight團隊研究議題初期,不斷提出各種疑問,以報社觀點看來如果議題沒有吸引讀者的可能,這個研究只是浪費團隊時間與公司預算。到了後期,Mike Rezendes(馬克魯法洛)飾演的Michael Rezendes找到主教包庇的證據時,為了避免其他家媒體的搶先報導和公司同事、律師之間的拉扯也帶出報社具有其商業性質的特性。Matt Carroll也在發現自家附近有一個可能發生性侵的地點時,和編輯提出可否私下曝光訊息的要求。

從上面這幾點不難看出,當世界被權利、利益錯綜複雜的包覆下時,要把事情當做獨立事件處理是不可能的事。而掌握話語權的媒體其下筆的角度、論述的深度、對社會的責任、道德的拿捏、嚴謹的研究在在彰顯了新聞從業人員的重要性,而唯有盡可能的捨去和私我的連結,維持其客觀焦點才得以刻劃出真相的樣貌。這樣的四人小組加上兩名主管,有人為盾、有人為矛,團結一致的保護這個作品的探索過程,才使得其成果是如此堅實、豐碩。尋找隱藏在真相背後的樣貌即便再不可為,「對的事」成為堅持下去的動力。

電影中記者們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因為時間背景是2002年,加上性侵事件的時間軸橫跨數十年,可以看見波士頓環球報報社內的資料庫之龐大,資料的分類和人員的使用,都讓人驚訝,對於習慣從google尋找資料的我,已經難以想像資料庫的管理人員是用何種方法去分類這大量的資料,同時也好奇那些文件夾到底可以裝下多少東西,調閱出來的剪報不會因為太多搞混嗎?每個同事在使用這個資料的同時都會物歸原處,讓下一個人好好使用嗎?記者在決定報導主題時,面對自然產生的議題或者是民眾委託、寄來的材料,要花多少時間去研讀,讓自己有足夠的智識去報導、分析它?

這都讓人很好奇阿,要做一件對的事情背後要付出多大的心血、時間與努力才能完成它,才能讓自己「值得」留下它。


再來回到演員本身,從Mark Ruffalo、Michael Keaton和Rachel McAdams一線演員,再到Liev Schreiber、John Slattery和Stanley Tucci一線配角,很強大的紅花與綠葉的組合。全實力派的演員、正面的故事題材讓這部電影得到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大獎,在頒獎典禮上連續兩年都看到Michael Keaton有種很妙的感覺,不過也證明了去年鳥人讓Michael Keaton再次起飛不是只是曇花一現的故事,或許是他會選片也說不定啦。

整部電影的音樂、編劇、導演都很有水準。音樂雖然蠻有畫面的,老實說並不是很有特色,但是配上這種題材似乎很搭。查了一下編劇Josh Singer寫過Law & Order: Special Victims Unit和The West Wing,難怪對這樣嚴肅的題材步調掌握的這麼好!IMDb我給了他九分。

最後要提到當Michael Keaton承認自己當年沒有認真看待那些寄來的資料時,主編提到的那段話,以下英文「Sometimes it's easy to forget that we spend most of our time stumbling around in the dark.Suddenly a light gets turned on,and there's a fair share of blame to go around.」無論我們看到真相後會什麼樣子,但是至少,燈現在亮了。我以這段話來呼應台灣社會現在的樣貌。

Spotlight驚爆焦點預告片
第八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得獎畫面